公元229年,三国鼎立,群雄逐鹿。在长江之滨、钟山脚下,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——吴大帝孙权,在石头城正式称帝,定都建业(今南京)。这一历史事件,不仅标志着东吴政权的正式确立,更开启了南京作为“六朝古都”的辉煌篇章。孙权建都南京,是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重要转折,它使南京从一个区域性城邑,跃升为南方政治、军事、经济与文化中心,奠定了此后近四百年“江南佳丽地,金陵帝王州”的历史地位。
一、建都背景:乱世中的战略抉择
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,群雄并起。孙权继承父兄基业,据有江东,面临曹操与刘备两大强敌。建安十六年(211年),孙权将治所从京口(今镇江)迁至秣陵(南京古称),并改名为“建业”,取“建立帝王大业”之意,已显建都之志。
选择南京作为都城,是孙权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,主要基于以下几点:
地理形胜,易守难攻
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南岸,北依长江天堑,东有钟山(紫金山)为屏,西有石头山(清凉山)为障,南临秦淮河,形成“龙盘虎踞”之势。诸葛亮曾赞曰:“钟山龙盘,石头虎踞,此帝王之宅。”长江为天然护城河,有效阻挡北方骑兵南下,而秦淮河则提供充足的水源与交通便利。
水路枢纽,控扼江淮
南京位于长江与秦淮河交汇处,是连接长江中上游与下游、沟通江南与江北的水运枢纽。控制南京,即可掌控长江航运命脉,便于调兵运粮,对北可攻,退可守。
经济基础,物产丰饶
江南地区自春秋以来逐渐开发,至汉末已“土地肥沃,鱼米之乡”。南京周边农业发达,手工业兴盛,为建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政治象征,独立称帝
孙权虽名义上臣服于曹操控制的汉廷,但实为割据政权。迁都建业并最终称帝,是其摆脱汉室正统、建立独立王朝的政治宣言。
二、建都过程:从筑城到立国
孙权建都南京的过程,可分为三个阶段:选址迁治、筑城立都、称帝定鼎。
(一)迁治秣陵,初定根基(211年)
建安十六年(211年),孙权采纳谋士张纮建议,将统治中心从京口迁至秣陵。他看中此地“山川形胜,可为帝王之都”,遂下令修筑城池,设立官署,初步建立行政体系。此时虽未正式称帝,但已具都城雏形。
(二)修筑石头城,巩固防御(212年)
次年(212年),孙权在清凉山修筑“石头城”,作为军事要塞。石头城依山而建,周长约七里,城墙高耸,设有烽火台与瞭望塔,控扼长江要道,成为建业城的西大门。《建康实录》载:“吴大帝筑城,因山为垒,临江控险。”石头城的建成,极大增强了建业的军事防御能力。
(三)营建建业城,确立都制(220年代)
在石头城基础上,孙权开始大规模营建建业城。其都城布局遵循中国传统都城规制,但因地制宜,形成独特风格:
宫城:位于城中偏北,称“太初宫”,为皇帝居所与朝政中心。
衙署:设于宫城南面,为中央官署办公地。
市坊:秦淮河两岸形成商业区(“大市”),百姓聚居,商贾云集。
水系:利用秦淮河、玄武湖等天然水体,构建城市供水与防御体系。
建业城规模宏大,周长约二十里,是当时南方最大的城市之一。
(四)正式称帝,定都建业(229年)
黄龙元年(229年),孙权在武昌(今湖北鄂州)称帝,国号“吴”。同年九月,迁都建业,正式确立南京为吴国首都。此举标志着南京首次成为全国性政权的都城,开启了其作为“帝王之宅”的历史。
三、建都影响:六朝古都的起点

孙权定都建业,对南京乃至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:
奠定南京都城地位
此后,东晋、刘宋、萧齐、萧梁、陈朝相继定都于此,史称“六朝”。南京成为中国历史上与长安、洛阳并列的三大古都之一。
推动江南开发
都城建设带动人口南迁、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,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进程,为唐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。
促进文化交流
建业成为南北文化交汇之地,佛教、道教、儒学在此传播融合,孕育了独特的六朝文化。
影响后世都城建设
建业的“因山为势、依水成城”布局,为后世南方都城建设提供了范本。
四、遗址遗迹:千年古都的历史见证
尽管历经战火与岁月侵蚀,孙权建都时期的许多遗迹已湮没,但仍有部分遗址留存至今,成为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重要物证。
1. 石头城遗址(清凉山公园)

位置: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
现状:现存一段长约300米的城墙遗迹,高约6-8米,由巨型青石垒砌,部分墙体保留“虎踞关”字样。
价值:这是南京现存最古老的城垣遗迹之一,被誉为“东吴第一城”。1988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,2012年列入“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”。
看点:城墙上的“鬼脸照镜”奇观——因风化形成凹凸不平的岩面,倒映在城墙下的水塘中,宛如鬼脸,是南京著名景观。
2. 六朝建康城遗址(南京主城区地下)
范围:大致覆盖今南京城北、鼓楼、玄武三区,东起九华山,西至石头城,南临秦淮河,北抵玄武湖。
现状:地面建筑已无存,但地下埋藏丰富。考古发现大量六朝宫殿基址、道路、水井、陶器、瓦当等。
价值:2003年,南京市政府设立“六朝建康城遗址保护区”,禁止大规模开发建设。考古工作者通过钻探与局部发掘,逐步还原建康城布局。
看点:南京六朝博物馆(位于总统府旁)收藏并展示了大量六朝文物,包括“竹林七贤与荣启期”砖画、青瓷莲花尊等国宝级文物。
3. 孙权墓(梅花山)

位置: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梅花山
现状:传为孙权葬地,但未经考古证实。现存一土丘,上书“吴大帝孙权之墓”,为后世纪念性墓葬。
价值:梅花山原为孙权陵寝“蒋陵”所在地,明代朱元璋建明孝陵时,因敬重孙权,特命保留其墓,形成“国父葬国父”的奇观。
看点:每年春季,梅花山万株梅花盛开,游客可在此凭吊三国英豪,感受历史沧桑。
4. 秦淮河六朝文化带
范围:夫子庙至中华门段秦淮河两岸
现状:虽为现代重建,但延续了六朝以来“十里秦淮”的繁华风貌。两岸有乌衣巷、朱雀桥、桃叶渡等历史地名。
价值:乌衣巷曾是东晋王导、谢安等世家大族聚居地,刘禹锡《乌衣巷》诗云: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”
看点:夜游秦淮,灯火璀璨,仿佛穿越回六朝金粉之地。
5. 六朝博物馆
位置: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302号
特色:中国首家以六朝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,由贝聿铭之子贝建中设计,建筑风格现代而典雅。
展品:展出六朝时期文物3000余件,包括青瓷器、陶俑、金器、玉器、碑刻等,系统展示孙吴至南陈的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与生活。
推荐:馆内复原了六朝宫殿、民居、墓葬等场景,生动再现历史风貌。
五、结语:帝王之宅,文脉绵延
孙权建都南京,不仅是一次军事政治决策,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选择。他以远见卓识,将南京推向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。从石头城的烽火,到建业宫的钟鼓;从秦淮河的商船,到钟山下的书声——南京的千年文脉,正是始于孙权这一“龙盘虎踞”的壮举。
今天,当我们漫步在清凉山的古城墙下,伫立于梅花山的墓碑前,或泛舟于秦淮河上,仿佛仍能听到六朝的风声、看到三国的烟云。这些遗址遗迹,不仅是砖石与泥土的堆积,更是中华民族记忆的载体。它们提醒我们:南京,这座“帝王之宅”,曾以它的山川形胜与人文荟萃,承载过多少兴衰荣辱,又孕育出何等灿烂文明。
孙权虽逝,建业已非,但“金陵”之名永存,六朝风骨不朽。在新时代的南京,古老与现代交融,传统与创新并进,这座千年古都,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,续写着属于它的辉煌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