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南京以其独特的地理形胜、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被誉为“江南佳丽地,金陵帝王州”。
而“金陵”这一诗意盎然、古意悠远的称谓,正是南京最古老、最具文化象征意义的别名。
它不仅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岁月记忆,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与文明积淀。
那么,“金陵”之名究竟从何而来?它又如何成为南京的文化符号?
“金陵”一词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,其得名与南京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。
据《景定建康志》等古籍记载,南京紫金山(古称“钟山”)在春秋战国时被称为“金陵山”。当时,南京地区属楚国势力范围。传说楚威王(或楚考烈王)于公元前4世纪巡视江南时,见此地“山环水绕,龙盘虎踞”,风水极佳,恐有“王气”滋生,威胁楚国统治,遂命人在今紫金山一带埋下金制镇物,以“镇压王气”,并称此山为“金陵山”,意为“埋金之山”。
这一说法虽带有传说色彩,但“金陵”之名由此而来,逐渐从一座山的名称演变为城市的代称。
“金陵”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名称,始于公元前333年。楚国在金陵山下修筑军事要塞,设立“金陵邑”,这是南京地区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城邑建制。“邑”为古代县级行政单位,金陵邑的设立,标志着南京城市发展的起点。
然而,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对南京的“王气”仍心存忌惮。据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记载,秦始皇南巡至金陵,命人开凿方山,引水穿城,以“断其地脉”,并改“金陵”为“秣陵”。“秣”意为草料,即把此地降格为养马之地,以贬低其政治地位。
尽管秦始皇试图压制“金陵”的帝王之气,但“金陵”之名并未消失,反而因其神秘色彩和文化意蕴,被后人铭记于诗词文赋之中。
真正让“金陵”名扬天下的是三国东吴。公元229年,孙权在建业(今南京)称帝,定都于此。他看中南京“钟山龙盘,石头虎踞”的形胜之地,认为此地“帝王之宅”,重新赋予其政治中心地位。
虽然孙权将都城命名为“建业”,意为“建立帝王大业”,但“金陵”作为地理与文化符号,依然广泛流传。至东晋、南朝时期,南京成为南方政权的政治、经济与文化中心,文人墨客常以“金陵”代指都城,吟咏其山水之美、兴亡之叹。
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《西塞山怀古》中写道:“王濬楼船下益州,金陵王气黯然收。”李白更是多次游历南京,留下“金陵夜寂凉风发,独上高楼望吴越”“金陵子弟来相送,欲行不行各尽觞”等千古名句。自此,“金陵”不再仅是一个地名,更成为一种文化意象,象征着江南的繁华、历史的沧桑与文人的风骨。
“南京”这一名称始于明朝。1368年,朱元璋建立明朝,定都应天府(今南京),因北京尚未建成,此地为全国唯一首都。1421年,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,将原首都称为“南京”,意为“南方的京师”,以区别于“北京”。
自此,“南京”成为官方正式名称,而“金陵”则作为雅称、别称,在文学、艺术、书法、篆刻等领域广泛使用。两者并行不悖,共同构成城市的身份认同。
官方文书、地图、行政:使用“南京”
诗词歌赋、书画题跋、文人雅集:多用“金陵”
例如,清代“金陵八家”、民国“金陵大学”、现代“金陵饭店”“金陵刻经处”等,均以“金陵”命名,彰显其文化底蕴。
“金陵”之所以历久弥新,不仅因其历史久远,更因其蕴含的丰富文化意蕴:
帝王之气:从楚王埋金到六朝建都,南京始终被视为“龙兴之地”,承载着“帝王州”的气魄。
文人情怀:历代文人在此登高怀古、赋诗抒怀,“金陵”成为诗词中的经典意象。
历史沧桑:六朝兴亡、南唐覆灭、明亡清兴、民国落幕,南京见证了无数王朝更迭,“金陵”也因此带有深沉的历史感。
山水之美:钟山、秦淮、玄武、石头城,自然与人文交融,构成“金陵八景”“金陵四十八景”等文化景观。如今,“金陵”虽非官方名称,但在南京的城市文化中依然无处不在:
- 地名:金陵饭店、金陵中学、金陵图书馆、金陵美术馆
- 品牌:金陵春酒、金陵金箔、金陵折扇
- 艺术:金陵画派、金陵琴派、金陵刻经
- 节庆:南京国际梅花节(梅花山即孙权陵所在地)、秦淮灯会(“金陵灯彩”为非遗)
每年春天,梅花山万株梅花盛开,游客纷至沓来,仿佛穿越回“金陵”烟雨之中;夜幕降临,秦淮河畔灯火辉煌,画舫穿梭,再现“十里秦淮”的繁华盛景。
结语:金陵不老,文脉长存
“金陵”二字,如一枚镌刻在时光深处的印章,印证着南京的千年风华。它从一座山的名字,演变为一座城的灵魂,承载着历史的记忆、文人的吟咏与民族的情感。无论是“江南佳丽地”的柔美,还是“虎踞龙盘”的雄浑,亦或是“王气黯然收”的悲慨,“金陵”始终是南京最动人的文化符号。
今天,当我们漫步在南京的街头巷尾,抬头可见“金陵”之名,低头可触六朝遗迹。这座城市,因“金陵”而厚重,因历史而辉煌。正如诗人所言:“江山留胜迹,我辈复登临。”金陵不老,文脉长存,南京的故事,仍在继续书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