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南京城北,紧邻长江南岸,有一条并不起眼却承载着城市近代记忆的老街——大马路。它北起江边的下关火车站(今南京西站),南接商埠街,全长不足千米,却曾是南京近代化进程中最繁华的商业动脉之一。作为中国最早由地方政府自主规划建设的现代马路之一,大马路见证了南京从晚清开埠到民国鼎盛,再到城市转型中衰落与复兴的全过程,堪称南京近代城市发展的“活化石”。
一、开埠之始:晚清自开商埠的产物(1899–1911)
大马路的诞生,源于南京近代化的起点——下关开埠。
1899年,清政府主动开放南京下关为“通商口岸”,实行“自开商埠”,以应对列强压力并推动自主发展。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主持规划,在长江南岸的下关地区修建码头、火车站、电报局,并修筑了南京第一条现代意义的马路——大马路。
“大马路”之名,源于其在当时极为“宏大”的规格:宽约10米,铺设碎石路面,两侧设排水沟,安装煤气灯(后改为电灯),是当时南京最“洋气”的街道。沿街迅速聚集了银行、洋行、货栈、旅馆、茶楼,成为中外商人、旅客、船工往来交汇之地。
此时的大马路,不仅是交通干道,更是南京对外开放的象征,与上海外滩、汉口江滩遥相呼应,开启了南京的近代化进程。
二、民国鼎盛:首都门户的黄金时代(1912–1937)
进入民国,特别是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,下关成为首都的“北大门”。大马路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。
1. 交通枢纽地位凸显
- 下关火车站(1908年通车)是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的连接点,全国旅客进出南京的必经之地。
- 中山码头(1928年建成)开通至浦口的轮渡,实现铁路—轮渡—铁路联运,大马路成为人流、物流的集散中心。
2. 商业繁荣,百业兴旺

大马路两侧商铺林立,形成了完整的商业生态:
- 金融:浙江兴业银行、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等在此设点。
- 旅业:扬子饭店(1933年建,今全国文保单位)、金陵大旅社等高档酒店接待政商名流。
- 餐饮:老字号“绿柳居”“蒋有记”等小吃店生意兴隆。
- 娱乐:电影院、戏院、书场遍布,夜夜灯火通明。
3. 市政建设典范
大马路是民国南京“首都计划”中市政建设的样板:
- 铺设柏油路面,安装路灯、电话线。
- 建筑风格中西合璧,沿街多为二至三层的骑楼式建筑,底层商铺,上层居住。
- 街道整洁有序,被誉为“南京外滩”。
此时的大马路,不仅是商业街,更是民国首都现代化形象的展示窗口,孙中山、蒋介石、宋美龄等政要均曾途经此地。
三、战火摧残与战后萧条(1937–1949)
1937年12月,南京沦陷,下关成为日军进攻的重点区域。大马路遭受严重破坏:
- 火车站、码头遭轰炸,建筑损毁。
- 商铺被劫掠,居民流散。
-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,下关江岸成为遇难同胞遗体集中地之一,大马路见证了民族最深重的苦难。
抗战胜利后,虽有部分恢复,但因国共内战、经济崩溃,大马路未能重现昔日繁华。商铺凋零,街道破败,昔日“黄金走廊”逐渐沦为普通市井老街。
四、城市转型中的边缘化(1949–1990s)
新中国成立后,南京城市发展重心南移。随着长江大桥(1968年建成)、新火车站(南京站、南京南站)投入使用,下关火车站和中山码头的交通枢纽地位被取代。
大马路失去了人流与物流的支撑,商业功能急剧衰退:
- 铁路货运转移,货栈关闭。
- 轮渡使用减少,码头冷清。
- 年轻人迁往新城,老街人口老龄化。
- 沿街建筑年久失修,成为棚户区与老旧小区混杂的“城中村”。
到20世纪末,大马路已从“第一街”沦为“遗忘的角落”,仅存少数老店和居民,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。
五、文化复兴与历史再生(2000年至今)
进入21世纪,随着城市更新理念从“大拆大建”转向“文化保护”,大马路的历史价值被重新发现。

1. 文物保护与修缮
- 扬子饭店、下关火车站、中国银行下关分行旧址等被列为全国或省级文保单位,进行修缮。
- 部分民国建筑恢复原貌,作为文化空间使用。
2. 历史街区保护规划
- 南京市政府将大马路及周边区域纳入“下关滨江历史风貌区”保护规划。
- 限制高层开发,强调“修旧如旧”,保留历史肌理。
3. 文旅融合新尝试
- 打造“下关风情”旅游线路,串联火车站、码头、大马路、江边步道。
- 引入文创店、咖啡馆、展览馆,吸引年轻人打卡。
- 举办“民国风”主题活动,重现老南京生活场景。
六、结语:一条马路,一座城市的命运缩影
大马路的百年兴衰,恰如南京近代史的微缩画卷:
- 它因开埠自强而生,
- 因民国建都而盛,
- 因战争创伤而衰,
- 因城市转型而隐,
- 又因文化觉醒而重生。
它提醒我们:一座城市的伟大,不仅在于摩天大楼与繁华商圈,更在于那些承载集体记忆的老街巷。今天的大马路虽不再喧嚣,但它斑驳的砖墙、古老的站台、静静流淌的江水,仍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开放、奋斗、苦难与复兴的南京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