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0月31日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授予南京“世界文学之都”(World City of Literature)称号,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。这一荣誉,是对南京作为中国文学重镇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活力的国际认可。
那么,南京为何能被称为“文学之都”?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基因。南京被称为“文学之都”,并非偶然,而是源于其两千多年深厚绵延的文学传统、灿若星河的文学成就、以及对中华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。
一、历史根基:六朝文脉,开文学先河
南京的文学传统,始于三国东吴,兴于六朝(东吴、东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),鼎盛于明清,延续至近现代。
1. 六朝: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
六朝时期(220–589年),南京作为都城,成为中国文化中心。这一时期,文学从经学附庸中独立出来,进入“文学自觉”时代。
《文心雕龙》:南朝梁代刘勰在南京钟山定林寺完成中国第一部系统文学理论巨著《文心雕龙》,被誉为“体大思精”,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基石。
《诗品》:钟嵘所著,是中国第一部诗歌评论专著。
《昭明文选》:梁武帝之子萧统在南京主持编纂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,收录先秦至梁代700余篇经典作品,影响后世千年,有“《文选》烂,秀才半”之说。
这三部巨著均诞生于南京,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的成熟,南京也因此被誉为“中国文学批评的摇篮”。
二、诗词之都:历代文豪的灵感源泉
南京的山水形胜、历史兴亡,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,留下大量传世诗篇。
1. 唐代:诗仙诗圣的金陵情结
李白:一生七次游历南京,写下《登金陵凤凰台》《金陵酒肆留别》《长干行》等50余首诗,其中“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”成为千古名句。
刘禹锡:《乌衣巷》《石头城》以简洁笔触写尽六朝兴亡之叹: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”
2. 宋代以后:词人墨客云集
王安石:曾任江宁知府,晚年居南京半山园,创作大量诗作。
李清照:南渡后曾居南京,词风深染江南哀愁。
曹雪芹:祖籍南京,童年生活于此,《红楼梦》中“金陵十二钗”“荣宁二府”皆以南京为背景。
三、明清鼎盛:小说与出版的中心
明代以后,南京成为中国出版业与小说创作的中心之一。
1. 《红楼梦》的“金陵”底色
曹雪芹家族在南京生活六十余年,其祖曾任江宁织造。《红楼梦》开篇即言“此开卷第一回也。作者自云: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,故将真事隐去,而借通灵之说,撰此《石头记》一书也。故曰‘甄士隐’云云……列位看官:你道此书从何而来?说起根由虽近荒唐,细按则深有趣味。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,方使阅者了然不惑。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,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,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,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,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。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,灵性已通,因见众石俱得补天,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,遂自怨自叹,日夜悲号惭愧。”
书中“金陵”不仅是地理背景,更是情感与文化的象征。
2. 出版中心:金陵书坊林立
明代南京为全国出版中心之一,金陵书坊(如世德堂、继志斋)刊刻了大量经典,包括《西游记》《水浒传》等早期版本,推动了通俗文学的传播。
四、近现代:文学教育与创作重镇
1. 高等学府汇聚
南京大学:前身三江师范学堂,孕育了吴宓、胡小石、程千帆等国学大师。
金陵大学:中国最早引入西方文学教育的高等学府之一。
南京师范大学:中文教育实力雄厚,培养大批文学人才。
2. 现当代文学名家辈出
鲁迅:曾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求学,称南京为“梦开始的地方”。
张恨水、余光中、叶兆言、毕飞宇等作家均与南京有深厚渊源。
毕飞宇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《推拿》,背景即南京。
五、当代活力:文学之城的全民参与
南京不仅有历史,更有当下。它是一座“活的文学之都”:
文学场馆众多:南京图书馆、先锋书店(被誉为“中国最美书店”)、南京文学艺术馆、曹雪芹纪念馆等遍布全城。
文学活动丰富:南京文学季、秦淮灯会诗词大会、书香南京阅读节等常年举办。
全民阅读氛围浓厚:人均图书拥有量、阅读率位居全国前列。
文学创作持续繁荣:南京作家群体活跃,作品屡获国家级文学奖项。
六、联合国为何授予南京“世界文学之都”?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授予南京称号时指出:
“南京是一座连续创作文学作品超过1800年的城市。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,拥有丰富的文学遗产、活跃的当代文学创作和广泛的公众参与。”
南京是:
- 中国唯一完整见证并参与从六朝文学自觉到现代文学转型的城市;
- 拥有最多文学经典诞生地的城市;
- 文学从精英走向大众的典范。
结语:文学,是南京的城市灵魂
从刘勰著《文心雕龙》到李白吟“凤凰台”,从《红楼梦》的“金陵梦”到今日先锋书店的灯火,文学早已融入南京的街巷、山水与市民生活。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当下的呼吸。
南京之所以是“文学之都”,不仅因为这里诞生过无数经典,更因为这座城市始终尊重文字、热爱阅读、崇尚思想。文学,是南京的城市基因,也是它走向世界的名片。
正如南京申都主题所说:
“文学:让城市更美好。”
在南京,文学从未远去,它就在秦淮河的波光里,在梧桐树的荫影下,在每一个读书人的目光中,静静流淌,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