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第二届江苏省国家重点足球城市联赛第一场,南京奥体中心座无虚席。

终场哨响,比分定格在3:0,万千南京球迷的心碎了。苏州主场取胜,南京队黯然收场。

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比赛——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两座城市在经济社会活力上的真实差距。

球迷的叹息声里,藏着一座千年古都面对现实的无力感:为什么又是苏州?

不是第一次了。从明清科举到近代实业,从改革开放到今天的城市竞争,

南京似乎总在关键节点上慢半拍。苏州没做过省会,更没当过首都,却一次次跑在前面。

这次足球赛的失利,不该只被当作体育话题一笑而过,而应成为南京认真反思、

痛定思痛的契机。

先看经济。苏州GDP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一,2024年已突破2.5万亿元,

接近南京的1.3倍。更关键的是结构——苏州有4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,

拥有全国最强的县域经济(昆山、张家港、常熟、太仓全部跻身全国十强县),外资企业超2万家,

工业园区、高新区、经开区多点开花。

而南京虽为省会,但经济“大而不强”:国企和高校占比过高,民营经济活力不足,

县域经济薄弱,江宁、六合等地与苏州下辖区县差距明显。苏州靠市场机制“长”出来的产业生态,

南京还在靠政策“推”。

再看开放度。苏州背靠上海,主动“接轨”,敢闯敢试。1994年争取中新合作项目时,

苏州干部带着图纸北上北京、南下新加坡,硬是把一片水田变成国际一流园区。

南京坐拥长江黄金水道和空港枢纽,却长期“等靠要”,总觉得省会身份自带光环。

结果呢?苏州外贸进出口总额常年是南京的两倍以上,实际利用外资连续十年领先。

开放不是地理问题,是心态问题。

还有人才流动。苏州没有一所985高校,却成了年轻人就业创业的热土。

苏州不强调“留住本地人”,而是“吸引天下人”。南京高校林立,每年几十万毕业生,

留下的不到四成。嘴上喊“创新名城”,行动上却缺乏对青年人真正的尊重和支撑。

文化心态上也有差距。苏州人务实低调,闷声做事,“做了再说”甚至“做了也不说”;

南京人骨子里有种“六朝烟水气”,讲究体面、重历史荣光,有时反而放不下身段。

办企业怕失败丢脸,搞改革怕得罪人,招商时讲条件多、让利少。

这种“省会优越感”,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,早已成为包袱。

当然,南京并非一无是处。政治资源、科教实力、交通枢纽地位仍是优势。

但优势不等于胜势。如果只躺在“十朝都会”的功劳簿上,满足于省内“老大”的虚名,

那只会被苏州越甩越远。看看隔壁合肥,十年前GDP还不如南京,

如今靠押注京东方、蔚来,硬生生闯出一条路。南京缺的不是资源,

是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刀刃向内的勇气。

输一场球不可怕,可怕的是输完还自我安慰:“我们底蕴厚”“我们底子好”。

真正的底蕴,不是明孝陵的石像,不是总统府的门楼,而是一座城市面向未来的行动力。

现在该醒了。与其在怀旧中自怜,不如向对手学习。学苏州的市场意识,

学它的服务精神,学它“甘当配角”的胸怀——哪怕给上海做配套,

只要能发展,就干。

南京要放下“省会架子”,真正以企业需求、市民感受为出发点,优化营商环境,

激发民间活力,打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堵点,把“科教优势”变成“产业胜势”。

足球场上,落后一球还能扳平;城市发展,慢了一步未必不能赶超。

但前提是:承认落后,直面问题,不再空谈。

南京,别再用“历史名城”当遮羞布了。

时代不等人,苏州已经跑远,你得赶紧追。

松间照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